关税风暴来袭:美国消费者为何成为最大输家?
距离10月1日美国新关税政策实施只剩不到三天,但医药、卡车和家具行业已经陷入混乱。进口药品价格即将翻倍,重型卡车成本飙升25%,甚至连装修用的橱柜都要多付一半的钱。
这场以“保护本土产业”为名的关税调整,表面上针对海外商品,但最终买单的却是普通美国人。有人为了省钱不得不减少用药剂量,卡车司机因运输成本上涨面临失业,家庭装修计划被迫搁置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些关税真的能帮助美国本土产业崛起吗?答案可能并不乐观。
药品行业:供应链紧急调整,患者面临断药风险
展开剩余87%在德国慕尼黑,诺和诺德制药公司的生产车间里,工人们正忙着重新打包30万盒原本要运往美国的糖尿病药物Ozempic(司美格鲁肽)。如果这批药品在10月1日后入境,关税将从零直接飙升至100%,仅这一批货的关税就将增加2.1亿美元。
公司高管们连夜开会,决定将部分生产转移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新工厂。但问题在于,这座工厂最早也要到2026年才能投产,这意味着未来两年,美国市场的Ozempic供应可能出现30%的短缺。
日本住友制药也面临类似困境。该公司生产的抗癌药“甲磺酸伊马替尼”去年在美国销售额高达8.7亿美元,但新关税实施后,利润将缩水4.35亿美元。为了减少损失,公司不得不暂停两条对美生产线,转向东南亚市场。然而,即使现在开始在美国建厂,按照FDA的审批流程,至少需要28个月才能投产,短期内根本无法弥补关税带来的损失。
原料药涨价,仿制药企业被迫降价求生”
这场关税风暴甚至波及到了产业链上游。印度“太阳药业”是美国仿制药市场的重要原料供应商,其生产的“盐酸二甲双胍”原料药占美国市场的23%。然而,由于美国对钢铁和塑料征收关税,该药的生产成本已上涨18%。更糟的是,美国客户还要求降价5%,否则就转向其他供应商。
太阳药业的销售总监无奈表示:“如果接受降价,我们的利润将跌破3%;如果不接受,可能会失去40%的美国订单。”
本土药企也难逃成本压力
美国本土药企并未如预期般受益。辉瑞公司在新泽西的工厂虽然因进口药关税获得了更多市场份额,但生产疫苗所需的欧洲进口辅料成本上涨22%,而美国本土供应商的同类产品不仅价格更高,产能还不足。为了维持生产,辉瑞不得不从欧美两地同时采购,导致物流成本增加12%,最终生产成本同比上升19%。
研发领域同样受到冲击。马萨诸塞州的生物科技公司Biogen原计划投入6.8亿美元研发阿尔茨海默症新药,其中1.2亿美元用于从瑞士进口高精度检测设备。但100%的关税让设备采购成本翻倍,公司被迫延长临床试验周期,并削减其他研发项目的预算。据统计,美国65%的医药研发设备依赖进口,关税导致研发成本平均上涨25%,已有12家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暂停新药研发,转向利润更高的仿制药生产。
卡车行业:订单激增,但产能跟不上
墨西哥蒙特雷的戴姆勒卡车工厂里,500辆原本要运往美国的福莱纳重型卡车堆积如山。10月1日起,这些卡车的关税将从0%涨至25%,每辆成本增加8.75万美元。戴姆勒不得不暂停对美出口,转而将车辆销往南美市场。
更麻烦的是,工厂的柴油发动机零件库存仅剩半个月用量,而供应商因美国钢铁关税将价格上调23%。戴姆勒拒绝接受新报价,谈判陷入僵局,工厂面临停产风险。
美国本土卡车制造商同样头疼。俄亥俄州的帕卡公司(彼得比尔特母公司)订单激增35%,但产能不足,计划新增两条生产线时发现,美国钢铁价格比去年涨了40%,导致每辆卡车成本增加1.2万美元。更糟的是,德国进口的焊接机器人因关税涨价50%,采购周期延长至6个月,生产线扩建被迫推迟。帕卡公司CEO坦言:“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已经抵消了订单增长的红利,今年净利润预计下降8%。”
家具行业:涨价导致订单暴跌,本土企业利润缩水
越南家具出口商Green Furniture去年对美销售额达1.8亿美元,但50%的关税迫使其将价格上调45%,导致订单暴跌58%。为了保住市场,公司决定在墨西哥建组装基地,将零件运至墨西哥组装后再出口美国,以规避部分关税。然而,新工厂需要8000万美元投资,且至少12个月才能投产,预计将流失30%的美国客户。
美国本土家具商Ashley Furniture也未能幸免。虽然进口家具涨价让其市场份额略有提升,但本土木材价格上涨22%,越南进口五金件因关税涨价35%,每套橱柜成本增加380美元。为了控制成本,公司减少实木家具生产,转向更便宜的人造板材,但消费者接受度仅30%,预计今年销售额将下降5%。
全球产业链重构,美国消费者最终买单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最新报告指出,美国的新关税政策将使全球贸易成本增加1200亿美元,其中70%由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。美国商务部内部测算显示,医药行业通胀率将上升3.2%,卡车运输成本上涨4.5%,家具价格上涨5.8%,这与政府“降低通胀”的承诺背道而驰。
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全球产业链的重构。23家跨国药企已计划在美国建厂,总投资超3500亿美元,但研发环节转移缓慢。卡车和家具企业则纷纷在墨西哥、加拿大建立“关税缓冲基地”,以北美自贸区规避美国关税。这种“区域化生产”趋势可能削弱全球供应链效率,最终推高商品价格。
结语
这场以“保护本土产业”为名的关税政策,最终让全球产业链陷入混乱,而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成了最大的输家。随着关税生效,全球供应链调整仍将继续,但能否真正实现“美国制造”的复兴,仍是未知数。
发布于:天津市